第145章:江陵乱(3 / 4)

该怎么办?

搬山!

一座城的存在感跟城的价值是挂钩的。

比如大周官吏的主要输送地江陵。

“邓君,江陵的路又是什么样子?我听说江陵很繁华。”岳锋其实对江陵也很好奇。他听九原的走商说,江陵的夜如白昼,前一天的烟火刚要断,翌日的清晨的炊烟就又升起了,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繁华世界。很多九原的走商都想着在江陵落户安家。

“江陵啊——江陵的路很多,纵横交错,密密麻麻。岳君你知道货郎吗?”

“我知道。在九原的乡下货郎比较少,他们一出现基本上就会被一个村的人包围起来,买些家里缺的百货。”

“掌灶台的要补一补家里的盐罐。孩童们也是目不转睛地盯着糖,家里生活过得去的都会给孩童们买上一两块糖。”

岳锋家是后搬到九原府城的,他对九原的乡村很是熟悉,说起来头头是道。且说着说着,岳锋还有些怀念起来。

“其实江陵的很多路都是货郎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踏出来的。”

“江陵的货郎很多吗?”薛潜从一些游记中窥探了江陵繁华的一角,但是江陵的货郎多到可以踏出密密麻麻的路,她却是真不知道。

“江陵的货郎多得很,可以说江陵的很多大商人都是从货郎起步的。”

“从货郎起步?”岳锋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在他们九原,商人们能成为商人,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祖辈也是商人。从货郎起步到商人,真是不可想象啊。

“就是从货郎起步,你们听说过江陵商会吗?”

“听说过。”

“当然。”

商会这一团体最先起于江陵。而后各地的商会如雨后春笋般都冒出了头来。

“江陵商会如今的会长曾世纯年轻的时候做过货郎。”

“不可思议。”岳锋感觉,这简直就是奇迹,是白手起家的典范。

“江陵机会多,说不定抓住个什么机会,你就能解决温饱问题。”

“江陵确实繁华,但是江陵也是够乱了。”

“乱?”岳锋有些不理解,江陵如此繁华,还身处腹地,怎么可能会乱?倒是他们九原没事就要遭受北边邻居的袭扰。

薛潜但是有些明白邓锦说的乱到底是指些什么了。

“江陵是文乱。从江陵走出去的士子至少占了大周的三成。”

“江陵确实是个文风颇盛的地方。原本我游学的最后一站,定的就是江陵,后来因为一些事情没去上,实在是可惜。”薛潜想起那次中断的游学,至今想起来仍觉得可惜。

“薛君没见识到‘江陵’的文乱确实可惜。”邓锦这话也不知是正话还是反话,她自己本人对于江陵文乱的态度也很是模糊不清,想来还是她太年轻,经历的太少以至无法决断。

“江陵的不仅书院多,出名的书院也很多。天降才气,有缘者可得七分,剩余的三分则由他人均分。这文乱的开始,只不过是有名气的书院在争夺好的学苗。从衣食住行到书院有哪些大儒,比较是为了吸引更加优质的学苗,这样乡试时他们考中的人数才越多,才能去争解元。”

“一个书院如果能教出解元,那么来年,奔着解元的优秀学子大多数会选择教出解元的书院。”

薛潜有些羡慕:“江陵的文风大盛,京都确实比不了。”

“如果止于此,止于良性竞争,一切当然是好的,而这一切却只是开始。后来几大书院之间争的就不是学苗了,而是各种的‘道’,这‘道’之争一起,就愈演愈烈,难以中止了。”

“认为自己的‘道’才是正统,其余的‘道’都是不正,都是歪门邪道的书院不在少数。”

“江陵的太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