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孩子们一份安慰奖。
这样一来,对于来凑热闹的人们来说,感受上就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
无论是领了气球的、吃着棉花糖的,还是领了奖品的,孩子们无不绽放着笑脸。
大人们也觉得“北极熊”实在是够仁义的,确实替孩子们想到周到。
因此在这种好感的影响下,购买欲也提升了不少。
想买半斤的,变成了一斤。想买点水果糖的,又添了一块大巧克力。
就这样,到了下午三点,比赛彻底结束后。
账目上粗略一看,居然卖了平日里四五倍的货量。
洪禄承那总挂在嘴上的“人缘就是财源”,得到了最真切的验证。
而反过来说,真正能连胜三元,得了大奖的,在八百多名实际参赛者里,仅仅十分之一。
这也并不奇怪,孩子的体力有限,心理素质又太受环境影响。
许多本来技术不错的孩子,往往会“折”第三个人身上,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
倒是有那私下串联了小伙伴,许诺得奖后四个人一起分的机灵鬼,才能百分百的得着甜头。在忙碌之后,商店门口短暂的平静仅仅只维持了两三个小时,因为晚上还有电影看呢。
几乎所有的小学生,回家都是早早儿就吃了饭。
然后就吆三喝四,成群成伙儿的拿着小板凳提前来占地儿了。
他们到来的时候,商店也就刚把白天的垃圾清除干净。
跟着第二拨来的就是带着学龄前儿童的父亲们,以及老头儿老太太。
最后才是上中学的半大小子们。
而这一环节真正缺失的人群是二十多岁的青年男女,和正在步入花季的少女,以及孩子的母亲们。
之所以会如此,那也是有特殊年代之成因的。
首先对小孩子们来说,露天电影绝非仅是一场电影那么简单。
这中间还夹杂了许多期盼、说笑、零食、追跑打闹和做阴影游戏的乐趣。
因此,打知道有这场电影,从今儿一起床,他们就觉得是个好日子。
怕的就是天儿转阴,晚上下雨。
而这些孩子们的父亲却多是步入中年了,他们和老头老太太们差不多,都对现在电视里演得的《血疑》不大感兴趣。
那出来参加一下群体活动,和熟人侃侃大山聊聊天儿,顺带看着自己家的孩子,反倒更乐意。
至于年轻人,自然是对老电影不感冒的。
《血疑》里的三浦友和山口百惠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当妈的则是因为疲劳不愿意动弹。
想想看,班儿得上,下班还得做饭干家务。
好不容易能歇了,谁还愿意出门瞎溜达啊?就愿意跟家看看电视了。
唯有中学生这个群体最有特色。
青春期女孩子这时已经懂得矜持了,不再是疯丫头,这种场合多数不会掺和。
而男孩子嘛,青春期会产生一种幼稚的虚荣,故意都得抻着点。
直到快开演时才晃晃悠悠入场,否则就被视为“跌份”。
这和后来他们谈恋爱时的德行恰恰是完相反的。
但不论怎么说,这些人只要来了,就同样会促进商店的销售。
于是香烟、火柴、汽水、啤酒、冰棍、果子露,糖豆、杂抓儿、花生蘸、棉花糖,又连续不断的卖上了两个多钟头。
反正多了也没有,这五六百人的场面,五十来块的利,商店是能落下的。
真算下来,其实也不比买票看电影便宜多少。
真正让人吃惊的,是这一天账目确切盘出来的时候,居然单日销售到达了七千元,利润有两千五百多。
而这就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今天富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