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充本来得了大将军的指示,自以为可以将狗皮膏药一样的伏氏打发走,却没想到刺史府手令还没送来,府门前便又发生这样一桩变数,不免更觉头疼,忙不迭再往大将军居室奔行而去。
沈哲子正在房间里批阅着各郡县送来的奏报,见李充去而复返,又听其人讲述府邸外所发生的变故,他放下手中书卷笑叹道“这个五郎啊,倒是长进许多,知道不可长立是非之内。”
李充闻言后嘴角不禁一咧,心道你家兄弟倒是远于是非了,可是现在怎么办?现在府邸外还有那么多人在张望呢,这种事既不涉于伦理,又不违背法禁,他就算有心处理,都不知该要如何插手。
似乎明白了李充的心思,沈哲子便又开口道“弘度兄也无计可施?莫非关中水土能晦人心智,思念反倒不如往年通达啊。那伏洪恃长行凶,众目睽睽之下险些扼杀嫡孙,这种伦理、法禁纠缠不清的事务,你还不迎难而上?”
李充听到这话,不免又傻了眼,心说你的兄弟调侃你的家奴,结果闹出这种事情,到最后反而是我京兆府的全责了?
尽管心中吐槽,可大将军这么说也未尝不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最起码应付过当下府前的哗闹。
很快,京兆府内郡吏鱼贯行出,直接以当众行凶为名,将伏氏家人全都收捕系入府内。而那些围观者们也都不能幸免,李充正恼怒他们这些人看热闹不嫌事大,自然不会对他们客气,以协同问究的名义,将至今还赖在府前大街不走的围观时流俱都“请”入府内。
而之后的事情证明,李充还是小觑了大将军这种不立是非之内的智慧,他这里刚刚将一众人等收押妥当,旋即便得知胜武军入府,护卫着大将军转往长安旧城而去,只留下一句话言是不愿打扰京兆刑令事务,算是将这个烂摊子彻底丢给了李充。
不过李充抱怨归抱怨,他心里也明白大将军所以避嫌倒不是真的怕麻烦,而是其人身份太敏感,稍作表态都要被人过分的解读,不免会读出许多扭曲原意的意思来。
家奴部曲、氐羌胡众、乡伦刑令等等,这都是时下非常敏感的问题,这种事本就不该由大将军出面去处理,否则要他们这些执掌政令、刑法的守牧之臣又有何用?
虽然在这件事情当中,大将军始终没有露面,但其人正在长安甚至事发时就在一墙之隔的府邸之内,哪怕事后避嫌搬离京兆府,但这样一件内涵如此丰富的事情还是广泛的引起了一众京兆时流的讨论,一时间风头甚至盖过了大将军西巡这件事情。
伏洪此前打算借势沈家,以大将军家奴自居,狐假虎威以改变部族的生存环境,后续的目标暂且不论,最起码前一个目标算是达成了。
目下整个长安周边,街头巷尾乃至于郊野村邑,俱都不乏时流讨论这一件事情。一旦参与的人多了,细节方面正确与否便也就显得不再重要。尽管大将军还未表态伏氏究竟是不是他家奴,但在口口相传之中,这已经成了一个确凿事实。
但就算是这样,伏家也很难因此而借势受惠,因为他整个部族所有重要族人几乎都被监押在京兆府狱舍中,在这案件审定之前,是别想再出来招摇过市了。
京兆郡府内虽然就此立案,但也并没有即刻审断,尽管外间风声议论甚多,但这件事在府内事务中却排得非常靠后,眼下最重要还是大将军西巡各项事宜。
这件事也显示出三辅各级官署行政力之强,绝不受扰于时论风议如何,外界哪怕再喧哗,各种即定事务仍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沈哲子所以西巡,也绝不是静极思动、单纯的游览关中风物,关陇之内各种军政制度因为他的到来,都将要有一个触及到根本的改变。原本一些因陋就简的权宜安排,也因为大将军此刻坐镇关中而得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统一纳入正轨中来。
因是乡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