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县学的花费有点大(2 / 3)

桓挠头的说道:“这样吧,第一年先从朕的内帑里出。”

赵英手中的砚台差点掉在了地上,他擦了把冷汗,这五千万贯出去了,官家手里也就三千五百万贯了。

这花钱如流水一样,进项完全不够官家的花销啊。

还有大同府到奉圣州的那条木轨,也是花钱的大头。

“官家去年收了商税七千多万贯,还有三千万贯左右的农税。官家这总不能年年都从内帑出吧。”李纲为难的说道。

“那个陈冲在你手下干了一年了,他怎么样?”赵桓问道。

李纲摇了摇头,说道:“也是个措大,充其量是个有钱的措大,读书读的有点呆,做事太过一板一眼了。”

“那商部的事,还是不行吗?”赵桓问道。

“如果官家用李邦彦,倒是可以让李邦彦先把架子架起来,李邦彦绝对可以弄好。”李纲提了个建议说道。

“朕从他家里抄出六千万贯的家财来,这么个大贪官,你跟我说让他去管着钱袋子,你这不是胡闹吗?”赵桓摇了摇头。

李邦彦这厮资历、阅历、手段管一个商部,那是绰绰有余。但是赵桓不敢用啊。

“官家,他身边有个侍妾是皇城司的察子。”李纲提醒道。

“那他要是收买了那个侍妾呢?”赵桓还是不太想让李邦彦上。

李纲想了很久说道:“官家,当初查抄李邦彦的家财,其实很多都是李邦彦的私财。所以每每官家用内帑的钱的时候,他就会非常心疼。”

“大宋书局的雏形是赵都知手里的书坊和印刷坊,其实都是李邦彦本来的家产。当然李邦彦的确挺贪的,一千万贯和六千万贯的差别,其实没什么差别,都是巨贪。”

“哦?那也不成,让李宫正去吧。”赵桓还是拒绝了李纲的提议。

李邦彦绝对不能起复,即使是李纲举荐,为了大宋朝局的稳定,而且现在,赵桓要去燕京,李邦彦只能做个局外人。

李纲就是再不介意,李邦彦过去毕竟是宰相,一旦有了权势,他的那些过去的门生故友就会蜂拥而至。

大宋一旦开始狗斗,那根本就刹不住车。

赵桓最终还是让李清照去了商部,本来就是个实验性的部门,如果做得好,就正式立为部,如果做的不好,就再换人,或者直接取消就是。

“那官家,这商部要是不盈利呢?这县学还推广部推广了?”

“现在大宋二十五路,三百个州,两千余县,一县一学,建学至少就得五万贯,每年县学就至少要五千贯去维持。官家,太多了。”李纲挠头说道。

“开源节流,也要把这事搞起来。贵,自然有贵的好处啊。”赵桓想了想说道:“拿出些汴京仓的财货,换点钱,稍微周转一下。”

“先在蔡京的基础上,把这县学给补充全。可以先有了县学,再有学校,建校之事,不用太过奢华。能省就省点吧。”

“那那些民间的书院呢?都废掉吗?挺可惜的。”李纲问道。

赵桓沉默了许久说道:“保留着吧。”

保留了民间的私塾,是赵桓现在财政压力,最明显的表现。

以赵桓的想法,真正的公平,是所有人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享受一样的教育和师资力量。

私塾对比赵桓即将成立的县学,有着极大的优势,书院环境、师资力量、同窗好友都是人生路上的财富。

完全的公平,可是这可能实现吗?至少赵桓知道,在大宋,这无法实现。

太难了,现在赵桓推行一个县学就极为的困难,而且这个县学、府学和太学是一项基本国策,其支出消耗太大了。

赵桓和李纲沉默了许久,绝对公平是他们这对君臣的追求,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