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并未追究郭允厚的不敬,只道“朕虽然登基时日尚短,但也知道郭尚书为了支撑朝廷财政危局,已经到了殚精竭虑的地步。
只是朕观郭尚书解决财政危机的法子,都是在财政收入有数的情况下,拆了东墙补西墙,治标不治本而已。
倘若大明尚在开国之初,那么郭尚书提倡节俭的法子当为治国良药,能最大限度保证平民百姓休养生息,于国于民皆有大用。
可如今大明已经开国有两百余载了,赋税还是这么多的赋税,但开支却比明初增长了几十倍,仅仅是节流,是无法彻底解决大明财政危机的。”
郭允厚无奈的道“陛下之英明果然远超微臣想象,但如此困局,微臣自认是无能为力的,还请陛下不吝赐教。”
朱由检不答反问道“自古以来,我中土王朝的理财思想便是开源节流,朕观郭尚书任职以来一直采取的财政政策便是节流,可为何就没有想到开源呢?”
听到朱由检的这句反问,黄立极和郭允厚皆相顾无言,唯有苦笑连连。
他们一个身为国朝首辅,一个身为户部尚书,都是当国主政的朝廷大员,自然深知大明这艘破船有多烂,也尝试过积极寻找办法解决大明财政危机。
开源他们早就想到了,也都付诸了行动,比如与阉党合作,支持阉党对地方收税。
可换来的是什么?
是东林党人的大肆污蔑,是东林党人的暴力抗税。
明末文学家张溥的代表作《五人墓碑记》想必高中的同学们都背诵过,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
官方论断是此文记述和颂扬了苏州人民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
文章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尽致,题外有情,题外有旨,开人心胸。
呵呵……
也许在官方眼中,《五人墓碑记》不失为千古雄文,苏州人民的行动是正义之举,也是后世莘莘学子的榜样。
然而在真正热爱、喜欢明朝的明粉心中,《五人墓碑记》堪称臭名昭著,没有一个明粉不恨这篇文章的。
文章所歌颂的哪里是和恶势力作斗争啊,这分明就是在东林党人的领导和组织下,苏州人民掀起的一场旨在反抗朝廷的暴力抗税行动。
在这场抗税行动中,被苏州人民打死的收税太监成为大反派,被钉上耻辱柱遗臭万年;而抗税的暴民赫然成为英雄、烈士,并在几百年后堂而皇之地登上了高中语文课本,名垂青史。
可笑乎,可悲乎!
作为当朝大员,黄立极和郭允厚也想解决大明的财政危机,也想挽狂澜于既倒,成为名垂青史的千古名相。
但是他们既没有张居正的魄力,也没有张居正的能力,甚至他们还不如魏忠贤,至少魏忠贤敢不惜谤满天下,也要向东林党人收税!
魏忠贤在时,后金只是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魏忠贤死后,号称远迈汉唐的大明却亡了,这正是历史给予魏忠贤的最大褒奖。
郭允厚其实比谁都明白开源比节流更有效的道理,只是开源就必须挖既得利益阶层的命根子,他郭允厚也只是个凡人而已,能力有限,他不认为自己可以做到。
虽然心中已经有所猜测,但郭允厚还是问道“敢问陛下,这开源是个什么章程?”
朱由检道“国朝开国两百余载,该开辟的财源早已所剩无几,不过就在昨天,南下福建的张朝忠传来消息,曾危害东南沿海的海枭大寇十八芝心向朝廷,已经和张朝忠初步达成了招抚协议,东南沿海从此无忧也。
东南一旦海波平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