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剧变(五)(2 / 3)

,他们有什么办法?康熙怀疑,一旦“我大清”在蒙古王公贵人们眼里显露出颓势,那么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抛弃自己,投靠蒙古世界的强者噶尔丹,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因此,对于噶尔丹在蒙古世界的每一次挑衅,康熙都必须怼回去!一定要以硬碰硬,千万不能显露出任何一点软弱的态势,否则蒙古大汗的位置怕是不保!那样的话,他的满蒙二元制帝国的根基也就被彻底瓦解了,今后何以统驭数以千万计的汉人?难不成吸收汉人进入统治阶层掌握实权?那样这个国家还算是满人的国家么?所以控制蒙古诸部以维持帝国二元制的根基,是历代清帝都十分明了的第一要务,所以他们才会对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崛起感到如此紧张甚至慌张,他们是真的承受不起失去蒙古的代价啊!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藏区的雪山大和尚与噶尔丹的关系也很密切,几乎就是穿一条裤子的。这种亲密的关系早在前些年灭亡蒙兀儿人建立的叶尔羌汗国时就显现出来了,并像一条毒蛇般随时噬咬着康熙的心灵,使他大为嫉妒朕掩有大半个中国,富甲天下,难道还不如一个草原蛮子更为重视,这成何体统!康熙现在担心,以藏传佛教在蒙古世界巨大的影响力,喀尔喀蒙古内部随时可能会有人被喇嘛们说服,进而投靠噶尔丹,这谁也没法保证!

再退一万步讲,即便漠北蒙古三部都忠心十足,可他们的实力是有限的,对上装备精良、战法先进且作战经验极为丰富的漠西蒙古联军,一旦遭遇惨败的话(可能性很大),内部多半就会人心浮动。真到了那时候,事情恐怕就棘手了!

所以,康熙才下令集结大量满汉兵马,屯驻在燕山一带,随时准备驰援大漠,稳定那里的局势。这些军队都是抽调的各地精锐,将领也都是一时之选,很多都在南方前线经受过长期的战争磨炼,战斗经验和战斗意志都足可称道。尤其是那些由抬旗入籍的英格兰人、德意志人、葡萄牙人、法兰西人(抬旗的洋人现在已经有五六百人之多,被编成了两个佐领)教授培训出来的火器军队,并不比噶尔丹引以为傲的火枪队逊色,甚至可能还犹有过之,且数量更为庞大,这一点是噶尔丹所不能比的。

毕竟,虽然他的草原帝国版图辽阔——打服哈萨克人后势力已经深入到了中亚一带,基本上是当初蒙兀儿斯坦(察合台汗国)与卫拉特蒙古土地的集合体——但物产和人丁都不如大清,而且资源贫瘠,没法与先进的西洋国家如东岸共和国、英格兰王国等进行贸易,战争后劲应该是不如大清的。

基于这种思路,康熙与群臣计议之后,决定再河北长城一线部署精锐部队,随时准备北上大漠,挡出准噶尔蒙古的三板斧。只要这凶猛的三板斧给接住了,那么接下来“我大清”就可以凭借相对雄厚的国力耗死准噶尔蒙古,稳定住博格德汗在蒙古世界的地位。

在这种国策或者说大战略之下,陕甘一带的安宁自然被忽视了,只得到了来自内地省份的比较有限的支援,其中很多甚至是省内调剂,比如从汉中府被撤前往甘肃的部队。这支部队的统帅是河西老将赵良栋,清国在川北、陕南一带的军事总负责人,与大顺左营刘忠贵部是死敌,相互厮杀已经数年,并未落于明显的下风,有时甚至还能凭借劣势兵力占到上风,这就非常难得可贵了。

赵良栋直领的一部是精锐的新军,即火器化部队。这支部队他带了很多年了,现在可以说是如臂指使,是附近数万清军的主心骨。犹记得当年图海还没死的时候,一次巡视陕西诸部,当时正值隆冬腊月,北风呼啸,大雪连天,图海谁都没通知突击查营,各部多多少少都出了些差错,其中也包括许多满蒙将领,都遭到了图海严厉的训斥。唯独在检查赵良栋部时,全军数千人在战鼓声中批甲执械,鱼贯出营列队,于风雪中肃立不动。图海使人依册点名,竟无一缺漏,由是大为赞赏,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