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绪都浑然不觉。他觉得后顾无忧之后,气焰又逐渐嚣张起来,派“劈山巨灵”蔡希德和“鬼见愁”崔乾佑率精兵两万涉渡沁水,偷袭在河内休整的李嗣业部,妄图通过一场胜利来重振燕军的士气,岂料又被“神通大将”李嗣业一通大杀,折损了三、四千人马,把“大燕圣人”的如意算盘打个粉碎。
这时,大燕朝廷内一片乌烟瘴气,高尚、张通儒两人争权不已,群臣百僚结党内斗。蔡希德性格刚直,又是最早跟着安禄山南征北战的元勋,更是毫不避讳安庆绪的顾忌,常在人前人后直言指责这位“圣人”不理朝政、任用群小。平时,安庆绪心中虽然大为关火,却又对这位资深望重的上将无可奈何,张通儒等人更是耗子怕猫的般顾忌这位深得军心的老将,心中却暗暗怀恨不已。
终于,这次河内兵败让他们等到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张通儒勾结一些同党集体上表弹劾蔡希德,并拉拢了崔乾佑一起将败军之罪全部栽在了他的头上。
蔡希德怎能料到,值此大敌当前之际,这些小人竟然能不顾一切地行此龌龊之事?于是,他在朝堂上破口大骂张通儒等人,还连带将安庆绪狠狠数落了一番,甚至言语中带出他“忤逆弑父”的意思来……这下子终于让安庆绪炸了毛,他气急败坏的令人将蔡希德收监关押,并降旨严令张通儒亲自审讯治罪于他。
这帮小人极尽卑劣残忍之能事,最后将蔡希德活活整死在狱中,可怜“四虎”中排名第二的上将没能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却窝窝囊囊地屈死在了狱中!
蔡希德的暴死在燕军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军中许多将领都是他亲手提拔起来的,不少老兵都曾跟他四处征战,对这位骁勇善战的老将充满了敬意,如今却因为一战不利便身遭横死,实在难以服众,不少兵将由此心灰意冷,不愿再为“大燕朝廷”卖命,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有数千兵将先后逃散。
安庆绪没想到弄死一个蔡希德竟然犯了众怒,忙拜崔乾佑为“天下兵马使”,意图借助这位“四虎”上将的影响力弹压众兵将。
没想到这一来更是雪上加霜!崔乾佑平日里虽然狡猾多智,弓法了得,但为人愎戾好杀,刻薄寡恩,军中谁不知道他本来就与蔡希德有隙,这次害死“劈山巨灵”也有他“鬼见愁”的一份,故此哪里还能听他的节制?纵然崔乾佑大开杀戒,希望能靠高压手段镇住局面,却是越搞越糟,竟致燕军士气更加低迷,军心动荡。
有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逢对头风”,就在此时,大唐天子李亨也终于抛弃了先前“驱虎吞狼”的天真幻想,降旨调集九位节度使共同起兵讨伐安庆绪!他们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及泽潞节度使王思礼、镇西及北庭节度使李嗣业、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郑蔡节度使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另外,平卢兵马使董秦等也率部助战——各路大军云集黄河以北,步骑人马不下二十余万,浩浩荡荡杀奔邺郡而来。
一路之上,唐军连战连捷,在获嘉、卫州、愁思冈等地连破燕军,斩杀燕军数万,田承嗣、崔乾佑、安太清等各自带伤,狼狈逃回邺城坚守不出。
事实上,促使天子李亨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也很简单——“归义王”史思明不仅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平叛作为,反而还狠狠地扇了大唐朝廷一记响亮的耳光!
范阳节度副使邬承恩是当年平卢兵马使邬知义的儿子,安禄山造反以后,身为信都太守的他举郡投降史思明,而史思明也对他善待有加,算是全了故人的情分。后来,邬承恩因劝说史思明归唐有功,便在李光弼的举荐下被封为范阳节度副使。
李光弼曾对他言明成破厉害,说服他替朝廷留意史思明的一举一动。他也知道,自己现在这个节度副使不过是个虚名,范阳军政全部在史思明手中,而一旦将来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