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包围,全部算得很精确。
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时代,要确保这一点,必须对河东与河内之间的地理环境、天气条件理解都非常透彻,这些不是一朝一夕的,是诸葛亮切切实实在抵达野王之后这些天,做了很多实事求是的调查。
上至高大上的精确地形勘测、河道里程详细计算、把沁水清水黄河在这些河段的全部曲折都算上,而不是简简单单估个河道直线距离。
下至找来很多野王、沁水本地有经验的老农,向他们不耻下问地请教河内当地每年冬天的天气情况,甚至尽可能做出一副“往年农历某月某日天气历史记录”。
这已经有点近似于近代气象学统计的工作了,那些做天气预报的单位,早年科技不发达的时候,就是靠大规模统计历史记录来评估的。
所以,哪有什么“生而知之者、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掐指一算夜观星象就知晴雨能祈东风”,都是实打实的理工科统计、推算、实验的结果。尤其这一世的诸葛亮,科学思维继承自李素,自然是变得比历史同期原本的诸葛亮更加实事求是、更加理论结合实践。
而做了那么多工作的最明显收益,就是刘备军援军在前进过程中,总是时机最恰到好处地出现在袁绍一方落单孤军或者敌后孤城守军的面前。
如前所述,麹义在野王陷落之后,其实在关羽侧后方还是有几支驻军的。包括守卫轵关陉的五千人、守卫箕关陉的五千人,外加只属于袁绍方河东太守的东垣县守军一万。
这三支部队两万人,加上其他周边防区零零散散加起来几千杂牌地方守卫部队,原本在野王失守、麹义张辽受挫后,是该撤退集结就要撤退集结、该等待友军接应就等待友军接应的。
如果守不住上述三地,这些部队也好往南边黄河岸边靠拢、利用袁绍军依然掌握黄河三门峡以下河段的绝对制河权,水路撤走的。
但因为麹义张辽被关羽虚晃吓住,多拖延了几天,暂时没来得及下令让他们往黄河岸边靠拢。同时,袁绍军因为大规模战略机动效率迟缓、十几万人配合不利,各部都不知道友军到了什么位置,种种脱节就导致其他后手接应方案部署迟缓。
相比之下,诸葛亮第一时间通知在闻喜县的严颜立刻不管不顾全军前出、到东垣发起围城攻势之状,拖住东垣守军不让他们立刻弃城逃跑。
同时诸葛亮给严颜的命令也是非常精确,把每天该抵达什么位置、遇到道路难行的天气时如何应对如何克服、什么情况下可以让部分部队先行,全部统筹安排得明明白白。
除了闻喜前线的严颜,诸葛亮以关羽名义对后方各部援军发出的调令,都是如此细致、提前帮想好后勤困难,让援军填补到前线的进度非常丝滑。
后勤方面因为物资不足、部队得等粮食等帐篷才能继续开拔的情况,一次都没有出现。上起马超、吴班、黄权,下至关平、孟达、冯习等部,都准时机动增援到位。
(注:刘备为了和袁绍的全面对峙,还对人事工作进行了调整,允许部分九卿文官临时兼任参军类军职,给前线将领参谋。廷尉正法正被调为马超的参军,庞统被外派为张飞的参军。)
不敢说诸葛亮这个后勤统筹节奏做得跟毛奇时代的德军那么严谨,但也已经是近代以前的最优化了。
这样的神速包抄之下,最终的结果就是东垣县的援军根本没有时间沿清水河水路撤入黄河,就提前被汉军黏住、随后穿插到位。
同理,轵关陉、箕关陉的袁军,也在关羽少量部队迂回迟滞、同时不让麹义及时反应救援。随后严颜黄权关平就带着部队,在东垣都还没沦陷之前,强行军绕过东垣、顺流而下穿插到轵关陉以南的黄河岸边。
汉军援军的战略机动速度,甚至比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