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李王向那些儒家学派所在的书院、祠宇、私塾等教育机构,下赐御笔所书的匾额,并赐予他们名字。
这除了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之外,还附带有一项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当年老母亲洪氏受封节妇一样的,得到赐额的书院,将全额免税!
有人就要问了,一间书院能有什么田产?顶多百十亩地,就算全免了才几石粮食?这话在隔壁带清可能没错,但是在这朝鲜却是大错特错的。
自李朝建立起,太祖大王李成桂和太宗大王李芳远都希望将垄断在士族两班手中的知识更加平民化,所以都下令建设乡校,设立乡塾。但是国家没有足够的财政来支持这项举措,所以所谓的乡校都流于表面。
最后存留在地方上的书院学校,实际上都是地方上的两班士族,以及有名望儒学大师所建立创办的私人院校。这些学校基本只招收本地同族内的子弟,或者同学派的后生,几乎不对外开放。
以家族和学派为中心的这些书院逐渐成为地方士人团结的中心,于是就有人开始将自己家的地产奴仆寄进给书院,在士林派斗倒了勋贵派后,大量的书院获得赐额。
赐额后的书院,实际上就直接将当地两班的大量地产与奴仆从国家的税收账簿上给免除了。到现在,有些书院拥有数千结的地产、几百名奴仆,既支撑了地方两班士人的家族延续,还保全了他们的大部分财产。
“不妥!此般书院等,在先王时大多都已赐额,现在颁赐,并不能惠及多处。”闵景爀自己骊兴闵氏在骊州就有书院,那都是二百年前就赐了额的,根本打动不了那些地方两班。
“是的,现有书院,大多均已赐额,仅有近三二十年来的那些,因先正庙严厉,不曾赐额而已。”显然赵万永也知道这个情况。
“不不不,不是说只赐额,而是加赐田产。”洪景来示意众人稍安勿躁。
“此前查抄逆党之家产,没官田产五十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