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好了心情后,他才下定决心的拿起了魏征的奏折。
一封奏折看完,刚刚的好心情也就消耗殆尽。
愤愤不平的把魏征的奏折丢到一边,自己真是吃饱了才下令让百官上奏言事。本来收获几封马屁奏折,心里欢喜,却被魏征一道“明君常闻臣子言诤,而不闻谗”的奏折击的粉碎。
特娘的,老子当皇帝当得兢兢业业的,每天被你魏征气的要死,还不能看两封马屁文章舒缓一下心情了?朕又不会给他们升官赏赐,至于直截了当的点明嘛?
正在做刺绣的皇后看到皇帝的反应,就笑了。
寻常大臣的奏折,皇帝还不会这么气愤,可是一到了魏征这里,只要看到“魏征”这个名字,气就来了。不过明君治下才会有魏征这样的臣子,偶尔生生气,是好事儿。
把魏征的奏折丢到一边,想了一会儿,只能吩咐李涧捡回来。
魏征的言语虽然锐利,但还是有道理的。如今大唐百废俱兴,对于勋贵的商业限制打开后,税收这里上升了一大截。边境安稳,盛世的到来可以预期。越是这样的时候,就越要戒骄戒躁,如果马屁文章看多了,没准儿真的会让自己沉沦到“好大喜功”中去。
还没处理完的奏折还有一大堆,拿出下一封奏折,只是看了一遍,李世民就对李涧说“速宣常何进宫觐见!”
皇帝如此焦急的召集某个官员进宫觐见,可是大事情,李涧不敢耽搁,立刻就去宣常何。
如今常何就是皇宫禁军统领,离得不远,所以没多长时间就到两仪殿觐见。
“常何,你不识文字,朕还是知道的,可是你的奏折,字迹工整不说,所言二十条,条条是道,比起魏征的奏折来,还要实际,还要切中国朝要害。这肯定不是你写的,告诉朕,写这封奏折的是谁?”
常何的脚一软,就差点跪下,皇帝下令文武百官,但凡有上奏权力的,都要上书言事,这不是难为他这个粗人吗?所以只好请门客代笔。本想着糊弄过去就好了,谁曾想这个混蛋竟然能得到皇帝如此的夸赞。
等等?夸赞?
心生一计,常何立刻单膝跪地说“回禀陛下,臣门下有一门客,名为马周者,颇有文采见地,臣本想引荐到朝廷,奈何人微言轻,怕坏了这人的前程。适逢陛下下令上书言事,微臣斗胆,就叫他代笔了。如今从陛下的反应来看,这人确实是了不得的英才。故此,臣请陛下,莫要让此等贤良再屈居微臣门下!至于奏折代笔一事,微臣愿意领罚。”
听完了常何的话,李世民长叹一声,语重心长的说“朕虽然重开了科举,可是应试的人,还是勋贵子弟居多,不曾想,到底是让人才流落了啊!常何,为国举荐人才是好事,朕不会处罚你的,李涧,着赐常何锦缎三百段。”
听到皇帝的判决,常何心中终于松了一口气。
“常何,你就回去,带你的门客进宫来,朕打算见见这个贤才!”
常何立刻领命而去。
看着常何离开,李世民才叹了一口气。
举荐,到底是有它的弊端的。长久以后,就算五姓之类的豪门败落,朝廷的权力也会被新兴贵族瓜分,从而形成下一代的“五姓”、“十姓”。等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事情后,那就真是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了。
科举必须扩张!马周这样明显的贤才,不能流落荒野!遍观历史各个朝代,人才是一直都有的,之所以国朝初期多名臣良将,后期总是贪官当道,就是因为权贵的侵蚀。
皇帝的目光不由自主的看向渭水的方向,那里,似乎还有一所教授寒门子弟的学院
整整四天时间,太子亲率才终于将村庄附近山野的野兽清理的差不多了。在百姓们的千恩万谢中,太子亲率带着部分完整的皮毛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