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贡举,若应举人白天没有答完,那么晚上可以秉烛夜试,以三根蜡烛为限,因而李唐科场之中会经常出现万千灯火不夜天的奇观。
秉烛夜试容易酿成火灾,并且夜间答卷作弊也相对容易,因而宋为了杜绝此等弊端,就不允许夜试了,就连蜡烛也不允许带入科场,发解试、省试、殿试均是如此,均在白日进行,一般是从卯时考到申时,规定时间未纳卷者,立即“扶”出科场。
此时礼部贡院之中,举子们在廊屋之中或抓耳挠腮或低头苦思,或咬着毛笔仰天观望,似乎天空之中会出现答案般的,或奋笔疾书,如行云流水一般,或东张西望,心中是七上八下的。
举子们绞尽脑汁答卷之时,监门官、巡铺官等官吏引着内侍、兵丁于廊下来回巡视,虎视眈眈的监督着众举子引试,对举子们防范甚严。
应该说宋为了防止考生作弊,防范措施是非常多的,且异常严格。
宋初贡举入科场之前,需解衣检查,以防止挟书或挟字条作弊,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有大臣上奏,认为此举有失取士之礼,于是自此就取消了解衣查验,不过此后虽取消了解衣检查,但却每次贡举均增加了官吏、内侍、兵丁,防范异常严密,同时又对作弊的举子处罚是日益加重。
举子们若有人作弊,不但立刻逐出科场,还殿后一举或数举,意思就是不许参加一次或数次贡举,严重者终身不得参加贡举。
除此之外,在解试、省试合格后,还要将举子在答卷之上的笔迹与家状笔记认真对比,以防止有人代笔。
剩下的就是众所周知的锁院、誊录、弥封之制及别头试,总之朝廷贡举众考官、兵丁、内侍像防贼一样的防着众举子,一旦发现有人作弊,就立刻拿下,并且是欣喜异常。
拿住一名作弊者,朝廷奖赏是极为丰厚的。
不过即便如此,即便在如此严格的考场之中,仍是有人铤而走险,手段也是五花八门,是层出不穷,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无论防范如何严密,在历次贡举之中,总是要揪出一些投机取巧作弊之人,没有例外。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步登天的机会就在眼前,那么为此冒些风险,此又有何妨?有如此想法之人是大有人在的。
在此次省试的前三日就揪出了二十余名夹带之人,并被逐出了考场。
省试第四日,五道时务策的题目已经高高挂起,正当李三坚提笔准备应答之时,科场之中忽然发出一阵喧哗,又有三名作弊之人被揪了出来。
此三名举子其中一人将《论语》《孟子》及其诠释刻在了一些极小的竹片之上,粘在一起的竹片约有食指长短,当作簪子,别在了发髻之中,带入了科场。
每个字的大小与一只蚊蝇差不了多少,使人不得不佩服此人的视力,两只眼睛简直像放大镜一般。
只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此名举子如此精妙的伪装仍是逃不过监考官吏的眼睛,他们之中的许多人监考多年,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此名举子不停的摸头,由此而引起了官吏们的注意,随后将其揪出。
另一名举子作弊手法更是高明,可以说是无人能望其项背。
此名举子将文字刻在了煮得半生不熟的米粒之上,放入食盒带入了科场,在答卷之时,将米粒按顺序排列之后,一篇文章就出来了。
最令人惊奇的是此人所用的木杯内侧也刻着有字,茶水覆盖后不注意根本就看不出来,此名举子拿起茶杯晃荡晃荡之后,就能看清楚里面的字了。
此人几乎瞒过了所有人,只有一名经验非常丰富的巡铺官看出了端倪,并揭穿了此人。
“我错了。。。饶了我吧,给我一次机会吧。”一名被揪出来的作弊举子哀求道:“我是秦凤路生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