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琦犹豫了一下,终于鼓起勇气说道:“其实,奴婢曾听宫中的老人们提起过,当年皇宫里曾经发生过一场剧变,而那位离开后留下了一些人,但这些人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
朱瞻基听后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意识到这件事可能比想象中的更为复杂和危险。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出这些人,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不然的话还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朱瞻基遇到袭击的事情很快传到了宫里,太子和太子妃焦急万分。太子妃紧紧抓住太子的手,眼中满是担忧地问道:“殿下,你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谁敢如此大胆行事?大郎现在怎么样了?要不将孩子召回宫里吧!再派其他人前去,我总觉得这件事似乎就是冲着大郎来的。”
太子皱起眉头,他同样感到事情有些奇怪,但此时召回朱瞻基绝对不行。朱瞻基前往灾区赈济灾民之事早已众所周知,如果这时将其召回,那便是失信于天下,皇室的声誉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况且,这样一来,朱瞻基日后继承皇位时,这段历史恐怕会成为史官笔下的笑柄,留下千古骂名。
太子妃着急地说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儿要是出了什么事那可怎么办!现在我们明知道这些人就是冲着大郎去的,难道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吗?”
太子心里自然也清楚,可一时之间又能想出什么好主意来呢,只能先安慰着说:“别太担心了,总会有办法的。我去找老爷子看看他有什么办法。”说完便转身离去。
朱棣收到消息后,一个人将自己关在了书房里。太子小心翼翼地推开门,走进屋,一眼就看到自家老爹正静静地坐在书桌后的椅子上,而整个屋子里竟然只点了一支蜡烛,显得格外阴森。太子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寒意,战战兢兢地问道:“爹,您这是怎么了?没事儿吧?”
朱棣悠悠然地开口道:“你可知晓我究竟查到了何事?建文那小子,当真是好手段啊!咱们身旁尽皆是他人之人,整座皇宫宛如筛子一般,大郎数次遭遇袭击,皆是那小兔崽子所训练的死士。真可谓是好手段啊!”
太子闻言,不禁大吃一惊,未曾料到竟是如此情形。对于这位堂兄,他并无太多深刻的印象,只觉其昏庸愚钝,岂料竟有这般能耐。由此可见,朱家子弟着实无一人简单。太子呐呐问道:“爹,那我们该怎么办?大郎会不会有事?”
朱棣脸色晦暗无比,他沉默片刻后,只是淡淡地说:“放心吧,我和大郎已经谈过了,他知道该怎么做。”太子心中疑惑不解,但还是没有继续追问下去。然而,朱棣却突然转换话题,严肃地问道:“老大,我有个想法,我想迁都,你对此有何看法?”
太子原本认为南京已经足够繁华,没有必要迁都。但最近一连串的事件让他感到不安,如果迁都到北京,可以摆脱南方的束缚,说不定能够甩掉一些过去的阴影。此外,北方的外族威胁也需要加强防御力量,迁都可以更好地应对外敌。因此,他觉得迁都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太子微微颔首,道:“爹,儿臣赞同迁都。儿臣本就生长于北方,如今迁回北方,倒也无妨。只是,朝堂之上,恐怕会有诸多闲言碎语。”朱棣闻言,嘴角泛起一丝轻蔑的笑容,道:“闲言碎语又如何?他们谁敢公然反对朕?”太子默默点头,深知自家老爹的威严足以镇压住那些心怀叵测之人。
次日清晨,朱棣正式宣布了迁都的决定,顿时引起轩然大波。众多官员纷纷表示反对,甚至有人跪地数日,试图劝说朱棣收回成命。然而,朱棣心意已决,无人能够撼动。姚广孝听闻此消息后,并未感到丝毫惊讶,反而对迁都之举表示极力支持。这一决策乃是他与朱棣经过长时间的商议所定,此刻迁都,时机恰到好处。这座皇宫承载着太多的阴影和鬼魅,早已不再适合作为大明王朝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