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典故就是来自于齐顷公。 据说,齐顷公的三次冲锋,一次向晋军冲去,结果在晋军的重重包围下冲出来。 他组织了第二次冲锋,这次冲向的是晋军的兄弟部队北狄武装。 北狄武装已经知道这位玩命的主便是齐国国君,而且是为了救回被俘的部将而如此玩命,所以对他非常尊重,故非但不愿伤齐顷公,还有意保护他。 他的第三次冲锋则是冲向了晋国盟国卫国的军队。同样道理,卫军将士也很佩服齐顷公,见齐顷公战车过来,纷纷让道。 所以说,虽然齐顷公三进三出敌军,有一些人家不愿伤他的因素在。但至少有一点,他是一位勇敢的人,是一位讲义气的人,为了臣子可以不顾性命的人。 这样的人,当然值得尊重,连敌人都对他无比佩服。 到了后来,罗贯中先生在他的传世名着《三国演义》里,刻画了常山赵子龙带着刘备的儿子阿斗,在长阪坡七进七出重重围困自己的曹军,估计是读了齐顷公这段“三进三出”历史的。 赵子龙之所以能够七进七出,同样也是因为他的勇猛得到了曹军将士的尊重。当时曹操就下令:只可活捉,不可放箭。 于是,赵子龙便得以全身而退。 只是,齐顷公最终也没能救回逄丑父。但齐顷公在鞍地之战中的神勇表现,让读史的人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是的,虽然齐军战败了,但败得有血性,有尊严。 齐顷公不得不佩服晋军的战斗力,他也终于认清了形势,凭齐国目前的实力,确实不能与晋国叫板。 再说逄丑父。 逄丑父被韩厥带回帅帐,主帅郤克听说捉住了齐顷公,心头是狂喜啊:“好小子,终于将你拿住了,想当年污辱本帅的仇,今日就此报了。” 按郤克的想法,先将齐顷公万般羞辱,然后再押送回晋国,交晋景公发落。 郤克三步并作两步回到自己的帅营,韩厥忙迎上去:“元帅,齐侯在此等候多时了。” 韩厥不认识齐顷公,可郤克是见过齐顷公的,他甚至见过逄丑父。 郤克见韩厥将自己迎到逄丑父面前,狐疑道:“齐侯呢?” 韩厥有些自得道:“这位便是齐侯啊。” 郤克气得差点坐到地上,他指着逄丑父对韩厥道:“司马错了,他不是齐侯,而是齐国大夫逄丑父。” 韩厥顿时傻眼了,逄丑父见状,哈哈大笑道: “可笑可笑,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寡国国君半点气质啊?元帅,别怪韩司马,他当时太激动了,所以一时未加分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