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 换头传经(2 / 3)

沙弥惊恐大呼,以为狮子已伤害了跋摩,上前驱赶,豁然之间,一无所见。

几年之后,文帝又令慧观去敦请,跋摩便科船前行,于元嘉八年正月到达京城。

文帝亲自接见,殷勤问候。

礼节已毕,便问道“弟子常想持斋不杀,但又感到这是以身殉物,不能实现。法师不远万里来教化敝国,还请多加指教。”

“道法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外表,在于自己,而不在他人。况且,帝王与匹夫,修行方法本不一样。匹夫身贱名轻,说话没有威信,若不克己苦行,还有什么可做的呢?帝王则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发一句善言,则士女都会欢悦无比,施一件善政,则人神和睦。施刑罚不残忍,使役不过分,就能使风雨适时,寒暖得当,谷物桑麻繁茂。这样持斋,斋才算大,这样不杀,德才算大。哪里在乎少吃半天肉、多保全一只鸟儿呢?”跋摩发议论道。

“嗯,”文帝听后手拈胡须叹道“俗人不明远理,僧人拘于近教。不明远理的,说至高的道法为虚,拘于近教的,易受缚于篇章文字。至于法师所言,真可说是开悟明通,朕可与法师谈论大道了。”

文帝让他住在祇洹寺,供养丰厚,一时王公贵族,名士清流,纷纷前来请教。

跋摩稍事准备,便开讲《法华经》与《十地论》。

开讲那天,车辆挤满寺院周围,往来观看的人,摩肩接踵。

跋摩神态天然,议论绝妙,听者无不叹服。

讲经之余,他还译出《菩萨善戒》等经典。

元嘉八年夏,跋摩到定林下寺居住。

说法时,虔信者采花布满坐席,只是跋摩坐处,花色分外鲜艳,众人崇敬无比,待以圣礼。

夏日过后,跋摩回到祇洹寺。他与宋地缘分已尽,不想久留了。

九月二十八日,中食尚未吃完,他便先起身回阁。

弟子们起初未在意等进来看时,大师早已圆寂多时了。

为了追随正法,求那跋陀罗弃家潜逃,到远方求师访友。

他弃掉头簪彩饰,布衣疏食,在僧舍中专心学习经典,到受戒时,已贯通了经律论三藏。跋陀罗为人谦和谨慎,对老师极尽礼节。

不久之后,他辞别小乘老师,转而学习大乘。

老师一见,便让他探取经匣,这好像古代婴儿的抓周,测其将来是否成器,他一伸手便得到《大品》与《华严》,老师很是赞许,感叹道“你于大乘缘分不浅啊!”

自此埋头群经,诵读讲解,没有人能与之抗辩,因造诣高深,被称为“摩诃衍”即“大乘”之意。

跋陀罗受菩萨戒后,离开故乡中天竺,游历狮子国等地,名声渐起,得到的供养物品极多,因自知与东土缘分很重,便乘船渡海。船行至中途,风停水尽,望着四周茫茫一片,全船人渐渐绝望。

跋陀罗站起来说“诸位不用惊慌,我们若同心合力礼拜十方佛祖,称颂观音菩萨,定能使他们感动。”

“哎!快歇歇吧,佛祖若有灵,也不会让风停住。还是别做梦了,跟我们一帮俗人坐着等死吧。”

船中不信佛的商人有气无力地拒绝。

跋陀罗便独自立到船头,朝向西方,虔诚地礼拜忏悔。

不多时,信风渐起,乌云密集,降下暴雨,船上人在雨中欢呼雀跃,又朝他忏悔,请求皈依。

元嘉十五年,跋陀罗到达广州,宋文帝派使者迎接。

将到京城,又派名僧慧严、慧观等在郊外新亭为他洗尘。

众人见他神情清逸,秉性通达,无不景仰,虽通过翻译交谈,欢悦之情也非同一般。

跋陀罗住在祇渲寺中,通才大儒颜延之亲自登门拜访,文帝又亲自邀见,这样一来,京城的远近内外,车马冠盖前后相望,名士高人纷纷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