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百年王朝岂能没有忠臣义士(3 / 4)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4640 字 2021-08-14

随后,童贯又上奏朝廷,陆续恢复了太原之战中受创的西军诸部。

这中间肯定会有一些军头借机瞒报人数吃空饷,但童贯治不了的军中问题,换其他人更治不好。

而且,大同若要掀起两国大战,无论是攻打淮南东路、京东西路,还是京畿路,都远比直接进攻地形险要的西军老巢风险更小收益也更大。

所以,种师道此奏纯粹是睁眼说瞎话。

或者说,其人就是代表西军的大小军头向朝廷喊话。

种师道这老滑头分明是看到了朝廷召童贯回临安加强防务,陕西诸路再无帅臣能够压制其人,借口同军的威胁而不愿挪窝罢了。

赵宋朝廷与军头将门互相需要又相互防范,没有西军将门军头的支持,赵宋面对大同确实很没有底气。

但没了朝廷不遗余力地为西军输血,就靠陕西诸路那点可怜的出产,西军将门军头们照样翻不起浪来。

二者实际上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跑不了谁。

真到了大同南侵,赵宋王朝有社稷覆灭之危时,西军还是得乖乖进京勤王。

因而,赵佶并没有继续满足西军将门军头们的无理要求。

但其人并没有一味打压,而是主动放弃了调种师道到东京留守司抵御同军的计划。

后者也读懂了教主道君皇帝的旨意,之后便闭口不提西军补充之事。

二者就这样别别扭扭地继续熬下去,直到哪一方先熬不住倒下为止。

所以,同宋两国敌对数年,赵宋朝廷也整军备战了数年,可真到了大同有意大举南下时,教主道君皇帝手中还是没有敢战之兵。

面对这样的窘迫局面,对同军从北到南由东到西全方位试探和挑衅,赵佶也只能选择忍让为先了。

教主道君皇帝一面严令各地平息内乱,务必确保秋税钱粮及时保量运抵临安,以用于朝廷扩军备战,并继续加强南阳府防御体系建设。

一面派出使者前往大同,陈述本国“事大之礼甚恭”,以求消除两国之间的误会,尽量避免或拖延大战爆发的时间。

不过,已经远离中枢的王黼并不怎么关心朝廷对大同的应对措施。

其人以太傅楚国公之尊留守东京知开封府事,实际上已经被教主道君皇帝遗弃了,天子都没信心守住的城池,他一个臣子又如何守得住?

本就有心做带路党的王太傅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受领留守东京的任务后,其人就做好了拱手送上开封府,以换取自己在大同帝国继续发光发热的政治资源。

这几个月里,王黼冒着极大的风险,先后三次派出自己的心腹穿越过境,尝试联系大同朝廷卖身投靠。

结果,都是石沉大海,以往对其倍加关照的正乾皇帝仿佛遗忘了其人。

而大同帝国针对赵宋王朝的一系列行动,也似乎有意避开近在咫尺的开封府,对这座可以轻易拿下的王气汇聚之地兴致缺缺。

甚至,连斥候不愿派过河。

导致酸枣、阳武一线的守军只能老实守城,想来个遇敌即溃的意外都不可能。

东京城却因为沦为战区而一天比一天更加萧条,百姓逃亡不断,军队士气低落,走不脱的军民情绪日渐焦躁,照此形势发展下去,城内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爆发内乱。

留守东京便如悬崖上走单绳,一个不注意就是粉身脆骨的结局。

心向大同,却“报国”无门,让王黼如何不忐忑?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当其人的“报效之心”经由大同外部情报司第三次转送正乾皇帝后,圣天子徐泽终于有了回音。

“赵宋立国一百六十余载,岂能没有忠臣义士?”

这道秘旨是口谕,态度也很模糊,并没有正面回应是否接纳王黼的投效。

既可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