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春节奏响,多彩华章(2 / 5)

:元宵象征着一家人团圆和睦,幸福美满。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元宵,寓意着新的一年团团圆圆。

庙会更是中原春节的一大盛景,开封的大相国寺、洛阳的白马寺等地,香客云集,人们在佛音袅袅中祈愿新岁顺遂。

庙会上,杂耍艺人各显神通,舞龙舞狮威风凛凛,传统小吃香气四溢,胡辣汤、灌汤包等美食让人唇齿留香,展现出一幅热闹非凡的市井画卷,让人仿佛穿越千年,重回盛世繁华。

打铁花:这一习俗起源于古代的 “打铁铺”,寓意着 “打铁铺的铁花纷飞,生意红红火火”。表演时,工匠们将熔化的铁水抛向空中,用木板打散,铁花飞溅,如流星般绚烂,如今已成为中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戏:从正月初一开始,一些地方会有社戏表演,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九,演员们身着古装,表演传统的戏曲节目,如豫剧、曲剧等,丰富了人们的春节文化生活。

齐鲁文化区:礼仪之邦的敦睦春节

齐鲁大地,素以礼仪着称,春节便是这礼仪之风尽显的时刻。年前,家家户户忙着蒸饽饽、做年糕,白面馒头蒸出团圆美满,年糕寓意 “年年高”。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拜年仪式格外庄重,从家族长辈开始,依次行礼问候,言语间尽是谦逊与敬重。

继续阅读

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渔民们会在春节前夕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感恩大海的恩泽,祈求鱼虾满仓。他们将猪头、美酒等祭品整齐摆放在海边祭台上,三叩九拜,鞭炮齐鸣,大海的波涛声与祈福声交织,场面震撼人心。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吃水饺,饺子形如元宝,有的还暗藏硬币,谁吃到便预示着新年财气旺,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诠释着阖家欢乐的真谛。

中原地域与齐鲁地区很多春节文化与风俗相似,所有就直接列举独具特色的地区文化习俗。

请家堂:在齐鲁的许多地方,年三十会举行 “请家堂” 的仪式,将已经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家中会摆上香案,有的还要挂上 “家堂轴子”。请家堂的仪式通常由家中的男性长辈到路口或门前空旷处,燃纸叩首并引领已故亲人回家过年,家堂要在家中待到初五,初五晚间再送家堂。

天地棚子祭祀:年三十要搭天地棚子,用席或者箔搭一个小棚子,除了要贴春联之外,还要用柏枝、竹叶进行装饰,里面放上天地桌或者香坛,供奉玉皇大帝等神仙,贡品有全猪全羊、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水饺等。

蒸馒头、做花馍:山东过年期间蒸馒头、做花馍是一项重要的风俗。枣山寓意 “步步高升”,面鱼寓意 “年年有余”,花馍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春节期间,齐鲁各地如崂山等村镇会有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等传统民俗活动,人们身着彩衣,手持彩扇或手帕,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翩翩起舞,场面热闹非凡。

燕赵文化区:慷慨豪迈的燕赵年风

冀州大地,燕赵文化熠熠生辉,春节习俗尽显慷慨豪迈之气。张家口、承德等北部地区,冰雪资源丰富,春节期间冰灯节、雪雕展精彩纷呈,冰灯晶莹剔透、雪雕栩栩如生,与大红灯笼相互映衬,打造出如梦如幻的冰雪奇境,吸引无数游客。

石家庄、保定等地,年俗活动热闹非凡。除夕,街头巷尾弥漫着炸耦合、大锅菜的香气,这大锅菜是邻里乡亲相聚共享的美味,食材丰富,炖煮入味,透着浓浓的乡情。

初一至初五,各村镇舞龙队、高跷队纷纷出动,舞者身着鲜艳服饰,踩着高跷在空中翻腾跳跃,龙舞九天,威风八面,所到之处鼓乐喧天,人群欢呼雀跃,展现出燕赵儿女的豪迈奔放,为新春注入无限活力。

特色习俗

石家庄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