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春节奏响,多彩华章(3 / 5)

剪纸:每逢春节,人们用剪纸制作灯花、挂彩纸、剪年福(符)、贴窗花,造型丰富、题材广泛。

正定常山战鼓:在春节、庙会等重大节日活动中,常山战鼓常被邀请助阵,其由鼓、钹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铿锵有力。

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等场合的街头广场花会,舞姿舒展大方、刚柔并济,音乐古朴典雅。

邯郸扔愁帽:除夕夜深人静时,各家各户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将其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 “柏灵火” 时烧掉,寓意扔掉旧愁,迎来新喜。

蔚县打树花:在暖泉镇,表演者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以此表达喜迎春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有 300 多年历史。

承德贴春条:承德过年讲究贴 “春条”,长长的春条上至房梁下至炕沿,上面写着吉祥话语,如 “宜入新春乐,财神家中坐” 等。

吴越文化区:水乡柔情的诗意春节

江南水乡,吴越之地,春节在温润的水乡景致中展开,宛如一首清新的诗。苏州、无锡等城市,年前街巷便挂满红灯笼,河水倒映着红影,恰似流动的画。年夜饭桌上,鲜美的湖鲜、软糯的汤圆是主角,汤圆寓意团圆甜蜜,一家人围坐轻咬一口,幸福满溢。

杭州西湖边,春节时游客如织,断桥残雪虽难见雪,却因新春装饰别有一番韵味。大年初一,人们纷纷前往灵隐寺、净慈寺等古刹,手捧香烛,在晨钟暮鼓中虔诚祈福,希望新的一年如这江南水乡般宁静祥和。而在乌镇、西塘等古镇,水巷两岸人家张灯结彩,水上舞台演绎着越剧、评弹等江南戏曲,婉转的唱腔、悠扬的旋律飘荡在空气中,让人体味到水乡文化的细腻柔情与春节的诗意浪漫。

特色习俗

苏州: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 “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 “元宝茶”,有恭喜发财之意。此外,苏州人会在除夕夜将除夕晚上煮的饭盛放于新箩中,上面放置荸荠、年糕,放在室内,到过了年再蒸食,叫做 “万年粮”,每扇门侧还要抵一根木炭,叫做 “撑门炭”。

常州: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 “拜神影子”。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只能从外往里扫,以防把 “财气”“如意” 扫出去。

南京:有春节 “打神鼓” 的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 “打夜鼓”、初七 “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 “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此外,蒸糕是南通人过年的最重要的传统习俗,象征着高升、高中、年年高,老南通人过年必备的年货中少不了芝麻糖、炒米糖、花生糖等。

扬州:春节有 “过五天年” 之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都算在过年的日子里。大年初一的清早,扬州人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放三通 “开门爆杖”。除夕夜,扬州农家人会从火盆里取出几块乌炭,包起来留到正月初一烧,寓意一年旺到头。用橘子敬客也是扬州特有的年俗,因为在扬州话里,运气叫做 “局气”,走运叫做 “走局”,橘子的 “橘” 和局气的 “局” 谐音,所以赠人橘子,就是把好的运气带给他人。

杭州:大年初一,人们会在厅堂上把柏树树枝插在柿饼上,下面用大桔子支着,寓意 “百事大吉”。在蔬菜上也会加上吉利的称呼,如猪大肠叫顺溜,鱼圆肉圆叫团团圆圆等。正月初五,一般居民家家买 “寸金糠” 供奉祖先,讨个 “日进寸金” 的吉利。